《走出惯性思维,看到每一个孩子 》读后感

      所谓惯性思维,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惯性思维它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且非常顽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在教育实践中,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可能表现为不自觉的行为或是带有色眼镜对待曾经有问题的孩子。教育岗位数十年,长期大量的经验积累已让我们形成了固有教育的思维模式。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打破惯性思维切不可被惯性思维所束缚,要从尊重生命的角度看到每一个孩子。
       案例中老师和家长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男孩学舞蹈这件事,认为跳舞是女孩的专利,心中形成性别的刻板印象,没有尊重孩子想法,深入去了解顺应孩子需求好的一面。从而在孩子提出想要学舞蹈的时候,不给予支持,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案例中老师基于对孩子的理解做出了恰当的回应,给予标新立异的涵涵特别的支持和关注。尊重孩子的好处就是涵涵从始至终都能情绪高涨的参与整个活动,最后自信的表演。我们在面对孩子不一-样的想法时,静下心,耐心听孩子怎么说,哪怕是那么的不切实际或是那么的幼稚可笑。
      细细思量,当孩子接触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不盲目地去判断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弊?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陪着孩子-起去学习、去了解,看看孩子究竟想干什么?如果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有利发展的,我们是否可以引导他去发现更多关于此方面有趣有益的事?本文真情实感传达的教育心声让我深有感触:成人的陪伴鼓励是激发孩子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的动力,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干涉孩子,桎梏孩子的发展。
       教育中的“惯性思维”要不得,我们要做个理性的教师: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理解孩子的差异性,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看到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充满温度,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