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礼貌娃——利用多维度记录分享培养小班幼儿文明行为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礼貌、生活教育、记录、小班幼儿
摘要:
小班幼儿从家庭踏入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对“礼貌”的经验是浅薄而单一的,在班级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是直率而缺少沟通的,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后的班级交往生活中矛盾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小班实施“礼貌教育”的同时进行了原教材课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尝试多维度的记录幼儿礼貌行为的闪光点进行分析、引导和共享,让幼儿吸纳每一次在不同生活场景下正确的礼貌行为实践方法,内化提升礼貌经验。
一、小班幼儿礼貌学习的前思考
小班幼儿,来自不同家庭的宝贝们,经过一个月的努力,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宝贝们在与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也越来越多,矛盾也开始了。午睡结束时,一名幼儿会怒气直言:“你开窗帘干嘛?我还要睡!”集体活动中,一名幼儿因同伴不小心的触碰而大喊:“老师,他踢到我椅子了!”游戏时间里,一名幼儿放下手中的玩具委屈地跑到老师身边,流着眼泪说:“他撞我!”而撞她的幼儿已不知其然的开展游戏了。矛盾越来越多,告状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小班孩子缺少与同伴、成人平等相处的经验,习惯于从小在家庭中独享和专属的生活,宝贝们融入群体,面临着许多困境:打招呼成了一件可怕的任务?想玩的玩具在别人手上怎么办?和同伴发生矛盾了手足无措?为什么总要排队?为什么老师总要提醒轻轻地……
所以,小班幼儿初期进入集体生活中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礼貌是尤为重要的,会对获得乐观主动分享的社会性交往情感奠定良好基石。为此,我开始思考原教材,小班上学期的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教学实施中有相关内容的涉及,通过故事、儿歌、游戏让幼儿理解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可是,学习之后的幼儿有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运用?有没有在运用中感受礼貌的重要性?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礼貌学习更贵在自己社会交往生活中的行为实践。于是,我在原有课程主题实施中进行了班本化的尝试,改变礼貌教育的侧重点,围绕“学说礼貌语,学做礼貌动作”等等方面,发放了一份“谢谢你”家长调查问卷,让家长成为班本活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记录员,从在园、在家、在公共场所让幼儿自我意识到使用礼貌用语和行为的快乐自豪,培养内化幼儿学习在社会集体中的公共礼仪,并感恩他人的帮助,进而成为主动交往有礼貌的好宝贝,在交往中感受幸福。
二、 “礼貌教育”课程班本化的尝试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共有两个领域(语言、社会)设计到“礼貌教育”。在语言领域中目标三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内容涉及到交流礼节(打招呼、与长辈的礼貌用语等)、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在社会领域中目标4指出“关心尊重他人”,内容涉及到认真倾听、表达关心、不打扰别人。因此,结合本班幼儿的礼貌实际,分析幼儿在园矛盾内容的频率,统计家长问卷调查的百分比,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建议,我们将礼貌教育班本活动的脉络图调整如图。
同时,随着主题活动的实施,我关注和思考的“在社会交往生活中多维度的记录小班幼儿礼貌行为实践”也同步开始了。
三、记录对象的多维度是礼貌行为在小班幼儿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先锋
1、记录对象——成人是幼儿礼貌行为初学习的标杆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的确,小班幼儿的重要学习方法就是模仿,当晨间入园时幼儿躲在家长背后逃避“打招呼”时,我们只需要微笑的主动向幼儿问好,一个下蹲,一个招手,一声问好,淡化幼儿的无声反馈,建立初交往的安全感,每日重复着。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幼儿第一个开口“打招呼”了,有幼儿打招呼的声音响亮了,有幼儿用微笑和你互动了,这就体现了“记录”的重要性,教师以记录表的方式将幼儿的礼貌语言进行分类记录,如图:
幼儿姓名 主动 大声表达 微笑 接收 拒绝     
以“打勾”的方式为第一时间快记录,每天约定的礼貌分享时间中进行具体表扬,特别是在每一位幼儿有进步的时候,如小声变大声,被动变主动,害怕变微笑,拒绝变接收等等,看见同伴们相互之间不同的表扬内容,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了明天的努力方向,让“打招呼”成为了展示我自己的小平台。一段时间的记录,一周两周的统计,在园打招呼的优秀数据化节节攀升。从老师的榜样示范可见,每日早晨在门口主动向小朋友问好到小朋友主动向老师问好;从校门口默默地进门到大方地向校警保安和不认识的老师问好,长线观察记录的礼貌行为在幼儿身上产生质变,让我们惊喜。
2、记录对象——同伴是幼儿礼貌行为初实践的闪光点
接着,教师记录的同时,发动家长收集在家或公共场合里幼儿礼貌行为的照片、视频,在集体中分享给本班幼儿,礼貌题材越来越丰满。每半月一个记录主题,从“会打招呼的好宝宝”到“找找关心我的人”再到“表达感谢”,从家长们积极配合视频记录的素材中,我们看到从不愿主动开口的萌萌在理发后主动向理发师说谢谢,在电梯里偶遇邻居阿姨打招呼的丁丁……这些礼貌行为的视频记录在集体分享中让其他同伴看见了“我也可以这样做”的行为可能性,教师的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了其他幼儿“我也可以这样做”的行为积极性。同时,孩子们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了帮自己穿衣服的奶奶,烧好吃饭菜的爸爸,帮自己洗澡的妈妈等等。这些礼貌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关心”的爱心,孩子们自发的用“谢谢你”来表达每一位关心自己的亲人。帮助的故事还发生在幼儿园里,老师的帮助,同伴的帮助,孩子们那一双双会发现的眼睛记下了每一个“爱”的瞬间,“谢谢你”的甜甜话更是常常围绕嘴边。
3、记录对象——自己是幼儿礼貌行为深内化的实践者
随着班本活动的深入,幼儿越来越多的感受“帮助”的关心含义,渐渐地,他们开始自发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来帮你吧!”。孩子们在家有的尝试扫地,有的尝试端饭,有的尝试帮织毛衣的外婆卷毛线,越来越多的幼儿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当中,家长们也兴奋的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美好一瞬间。在幼儿园,我们也是有心人,继续记录着幼儿主动要求帮助老师擦桌椅、搬小凳等优秀案例,将所有的记录素材每日有重点的在集体中分享,相互学习,体会着“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自豪,收获着送给自己的“谢谢你”。
四、记录方式的多维度是幼儿感受礼貌重要性的关键
记录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在班本实施中尝试了“多维度”的概念,即声音的重现、视频的重播、文字的朗读、光荣榜和礼貌小明星,这样更便于小班幼儿吸纳学习和集体分享。
1、声音的重现
我们会在幼儿集体活动中或自主游戏中或午睡中尝试“手机录音”功能,在每日集体礼貌分享时间里有主题,有重点的倾听我们自己的声音。原来,集体活动时要一个一个地说才听得清;原来,哭闹大喊尖叫的声音是那么刺耳不好听;原来,游戏时声音要轻轻的才能更好的玩耍等等,倾听声音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理解“语言礼貌”背后的意义,从而自己努力的去做到。
2、视频的重播
照片拍视频分享更具体形象。把家长调动参与到礼貌行为收集中来,上学、放学路上爸爸妈妈举起手机,拍下许多生动的礼貌实案,让幼儿间的分享交流更有模仿价值。“上学前和家人说再见”,一个视频分享,第二天,就多出了10多个“再见“行为”的记事,“电梯里与邻居阿姨打招呼”,第二天,又多出了10多个“邻居”礼貌记事,让幼儿模仿中发现身边的许多地方都可以使用礼貌用语,都会得到大家对自己的肯定。
3、文字的朗读
我们尝试了礼貌记事卡的实施。除了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礼貌用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实际解决的运用。为此,我制作了礼貌记事卡,将幼儿每日在园在家的礼貌行为和变化都分每个人的进行文字记录,“和医生说你好”,“礼貌声音越来越响亮”,“喝水不小心撒了,向拖地的老师说对不起”,“摔倒的幼儿同伴主动扶起好朋友”等等,约定每天集体活动后10分钟的交流朗读分享,为自己点赞。
4、光荣榜的记录
小黄人光荣榜和礼貌小明星的每日及时有效评选。让幼儿的礼貌行为更有方向感,从使用“你好”到神奇的“对不起”,再到公共场合中的“你好”和“谢谢”。每日的优秀视频案例,让幼儿的礼貌行为不断地拓展“新领域”,让幼儿每日努力有了模仿的标杆,小黄人光荣榜以人均鼓励为主,礼貌小明星以标杆为样,既每位幼儿得到行为肯定,又向前进努力。
五、记录内容的推进和坚持是幼儿实践礼貌行为的升华
如果说记录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礼貌行为是为了分享,就如“广告”一样,在分享中获得外界的肯定,在分享中获得新视角的努力方向,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不同的事件发生是学会使用适当的不同礼貌语言和行为,这只是礼貌习惯的一个小点滴。更重要的是记录内容的推进和坚持,就如“日记”一样,坚持才能让点滴汇聚成海洋,才能成为幼儿礼貌习惯。我们在实施“礼貌教育”并没有遵循主题月模式,而是以学期为单位的,长线坚持记录,在内容的推进上也是追随着幼儿不断拓展开阔的视角去延伸。如9月的“打招呼的好宝宝”,10月的“神奇对不起”,11月的“谢谢你”,12月的“帮助的人”,1月的“我可以自己做”,社会环境也从班级、家庭尝试向外拓展,每周周四是我们班本课程约定的参观日,我们前往了保健室、会计室、厨房、传达室、园长室,各个教室,不断拓展幼儿的社会环境,让幼儿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参观中幼儿主动打招呼,了解了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不认识的工作人员在劳动,为大家服务,激发感谢感恩的情绪,并提出是否可以自己努力尝试分担完成一些劳动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理解学会在各种不一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处理不同矛盾表达礼貌的方法,并自己去实践它,进而让幼儿实践自身礼貌行为的升华。
记录还在继续中,2020年的寒假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幼儿居家生活和学习,但是礼貌行为的记录并没有停滞。我们尝试着“线上礼仪”的分享,如打电话的礼貌,线上视频小组聚会时倾听的礼貌,一个一个轮流发言的礼貌等等,生活在变化,教育在跟进,记录在坚持。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